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h39游戏评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h3***戏评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超大和”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为什么是过时的?
“超大和”级命运的风云突变,说到底还是缘于对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认识的结果。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明白。战列舰火力再猛,装甲再厚也不是航母的对手,只能是舰载机的靶子。用大炮对射的海战方式过时了,“超大和”级也就过日时了。美国对战列舰的作战使用无疑是聪明的。在战争期间,美国海军一直把战列舰当作航母的盾牌——一个环侍航母左右的“巨型护卫舰”,而日本人在头脑深处仍把战列舰视为舰队的灵魂。中途岛海战,日本人派出的航母编队居然充当诱饵的角色!其作用是把美国舰队诱至以战列舰为首的日本主力舰队的火力范围之内,以便万炮齐轰,把美国舰队砸个稀巴烂,从而举取得海战胜利(这种设想当然很过稳,但是用300千米作战半径的舰载机去麦炸对方不是同样过稳吗?为什么非要用射程不超过40千米的舰炮呢?还是舰队指挥官总希望能够在視距内亲眼看着对手覆灭,这也许是争斗中的人类的一种无法克服的欲望。)美、日两国在战列舰的地位与使用上的认识如此不同确实引人深思。有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不论是偷袭珍珠港,还是快速击沉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日本人不自觉地给世界上了课一一舰载航空兵已经成为海战的主宰,可美国人在中途岛海战中反过头来给昨天的“老师”恶补了一课,应该说没有人比日本人更了解个中滋味了。这种认识上的明白与糊涂往往决定一场战役、甚至场战争的结局,比如中途岛海战,比如太平洋战争。正确的认识不单需要智慧,还需要克服自身欲望的勇气。更多内容详见《兵器》杂志2000年第05期。
简单点说就是“生不逢时”,设计与建造时,相当一部分军部和海军高层依然主张“大舰巨炮”,海上决战的理念,这一幕,日本在日清甲午海战、日俄对马海战已尝到了胜利的***,以为二战时期依然可以靠战列舰来决定海战胜负,只是历史和科技的进展,让航母和飞机进入了海战舞台,成为了海战胜负的主角。所以大和级从诞生到覆灭就注定了悲剧。
因为***诞生了。
超大和级战列舰
***出现以后,别说是超大和了,就是超超超大和,在***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海面的移动靶。
如果没有***的话,超大和级战列舰,在当时可以说是很牛掰的。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日本人当时,准备给超大和级战列舰装备6门510毫米45倍径舰炮,这种舰炮,可以将重达1950公斤(近两吨)的炮弹打出去(要知道,同一时期的美国406毫米舰炮所发射的炮弹,只有1225公斤)。在当时世界上,估计没有哪艘战列舰能承受这样的打击(现实中战列舰之间的对抗,可不是像游戏里那样,挨一炮掉点血。现实中,很有可能挨一炮就会丧失战斗力甚至沉没)。
但是***一出现,可以说所有的战列舰都过时了。战列舰在海上遭遇对方***,如果要发起攻击,就必须进入自己主炮射程(要不打不着)。但是想接近***,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因为在******,有驱逐舰、巡洋舰和战列舰组成的保护圈(航母战斗群的雏形,在二战就已经有了),另外,***上出动的各种舰载机,也可以将***和鱼雷就和下雨似的砸向战列舰。对于舰载机来说,你战列舰航速再快,防空火力再全面,对于它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缓慢移动的猎物。
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的坊之岬海战中,大和号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美军出动了由战斗机(用火箭弹和***攻击大和号舰上的防空武器)、轰炸机(用***攻击舰上的防空武器)和鱼雷机(用鱼雷攻击大和号的一侧,使其翻覆沉没)组成的三个攻击波次,就轻而易举的将其击沉。
简单说,管你大和还是改大和还是超大和,就是个战列舰。更厚的装甲更猛的炮,和德棍陆上超重坦克都点错了科技树。
***的是,战列舰装甲再厚也吃不消鱼雷冲击,防空炮再多也吃不消苍蝇一样多的舰载机整天从天上俯冲朝夹板/指挥塔下蛋。
超大和打算用的510mm炮撑死了也就打40多公里吧,舰载机能作战半径十倍不止吧。所以航母能边跑边用舰载机放战列舰风筝,战列舰就是被花样吊打。
所以在天空时代,战列舰就是过时的。现代还多了导弹,战列舰就更没鸟用了。
俾斯麦级和衣阿华级哪个厉害?
不论魔改之后的衣阿华,就说二战时期那也是碾压b***的级别,首先是面版属性就强了不止一点,俾斯麦坑爹的全面防护和对空,根本无法和衣阿华比,其次是火力,火力也是衣阿华占优,然后速度方面,俾斯麦略高于魔改前的衣阿华,但是也没快多少;而且最重要的是俾斯麦的设计还停留在一战,战略目标是破袭,而衣阿华是成熟的二战设计,其设计目的是战列对轰,所以各方面b***都没得比啊
比较二战战列舰那个更厉害其实没没意义,作战环境不同 ,二战战列舰分几种大致是,大西洋型,乔五 威尔士亲王 俾斯麦 这种船炮小康船宽抗风浪好。二是太平洋行型 例如衣阿华这种船高速航程远。三是地中海型属于游泳池战舰炮大船小例如意大利的熬内托。如果非要落后的俾斯麦战胜衣阿华只有在大西洋狂风巨浪中 衣阿华船首上浪主炮不能操作的时候,俾斯麦利用36米宽的肥躯能找到点优势。不过这种天气还有心思打仗吗。
依阿华比俾斯麦更厉害。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吧!
从火力方面来看:
俾斯麦:8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8倍口径)SKC34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
依阿华:9门16英寸/50倍径Mk7型舰炮(3座三联装炮塔,前2后1);副炮有20门5英寸(127mm)/38倍径Mk12型舰炮(10座双联装炮塔,前5后5);60-80门40毫米/56倍径博福斯高*** (15-20座,4联装) ,49-60门20毫米/70倍径厄利孔高***(单装)。 无论是主炮、副炮还是高***,依阿华都全面超越俾斯麦,反舰、防空都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从装甲防御方面来看:
俾斯麦:侧舷145-320毫米,甲板130-200毫米,首尾横向隔墙100-320毫米,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依阿华:主装甲(307-41毫米)+22毫米,装甲甲板152毫米,露天甲板38毫米,防弹片甲板16毫米,炮塔500-185毫米,炮座439-295毫米,司令塔445-184毫米。
从动力航速续航力方面:
俾斯麦: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为15017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163026马力。最大航速30.8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为8500海里/19节,9500海里/16节。
依阿华:8个巴布科克及威尔科克斯M型锅炉,4组通用电动涡轮机 ,主机功率212000马力。最大航速33.0节,载油9520吨。续航力20150海哩/15节,15900 海哩/17 节(估计),830海哩/全速。 从舰体大小方面:
真要是实战,俾斯麦级战列舰是远不如依阿华级的。要知道依阿华级战列舰的目标是大和级战列舰。马萨诸塞号战列舰。是45倍,406毫米主炮。曾经痛打让,巴尔号。而衣阿华级战列舰上的50倍径406毫米主炮就不用说了吧。大和级造那么大,和它的460毫米主炮。以及日本的造炮管技术有极大的关系。为了保证炮管强度。日本炮管套了七层。而美国是三层。美国设计的蒙大拿级。也还是406毫米。12门主炮。可以想到美国的自信。33节的高航速。也满足了美国人的战巡情节。15000海里的续航里程。是核动力出现前的最长的。由于舰身窄。舷侧装甲不如大和级。但是水平装甲,比大和级的200毫米厚了30毫米,也就是说在水平防御方面直接强于大和级。所以***如突破北海的。是衣阿华级。当时的威尔士亲王号。能跑得了。并且是同样损伤的话。衣阿华级根本不用减速。并且其高航速。也不是,诺福克号巡洋舰,能跟得上的。在提尔皮茨号没有覆灭之前。衣阿华号是常驻英国防备他的。莱特湾海战中,回航的密苏里号。新泽西号,是做了准备和大和级决战的。所以俾斯麦级和衣阿华级,是基本没有可比性的。
如果都说全,恐怕这将是个长篇大论,大家时间都很宝贵,咱就简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就从判定战列舰二层硬指标来看
1,四项炮战指标(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
2,设计结构指标(防护布局,火力布局,船体结构)。
“俾斯麦”
防护能力强,但火力和“依阿华”级比起来偏弱,虽然具有全面防护,但对重点部位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俾斯麦”的穹甲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会导致垂直防护超强而水平防护却一般。
垂直防护:320mm/垂直+110mm/22度穹甲,水平装甲:175mm,炮塔正面:360mm/几乎垂直状态,炮塔顶盖:130mm。(以上数据为俾斯麦核心区防护数据)。
俾斯麦380mm主炮垂直穿深:
20000m可以击穿393mm经验式装甲
30000m可以击穿304mm经验式装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h3***戏评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h3***戏评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