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游戏行业资讯周报No.426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游戏行业资讯周报No.426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渤海早报》、《球迷报》先后宣布休刊,传统的报刊行业在未来还有前途吗?
十几年前《渤海早报》还有评论版,记得当时还转载过我的评论,偶尔,我也为这张报纸评论版也过原创评论。后来,我的一位师弟还去这份报纸工作了。再后来,没想到这份报纸已经没有后来了。
传统报纸的冬天已经来了,这个年末,宣布停刊或缩版的这些报纸虽然都不是“名牌报纸”,甚至有些报纸在宣布停刊时别人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份报纸啊!有人说,这是媒体业产能过剩,停刊或者缩版,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这么多行业,重新洗牌过的行业又不止媒体一种,钢铁业前几年不也面临危机吗?从没有哪一种行业的沉没,像媒体行业这么“悲怆”过。
也不能说这全是媒体人的自恋,毕竟,媒体有其不一般的社会属性,比如社会了望塔等各种美誉,当年置身于其中的媒体人也共享其尊荣。
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她们的春天还能回来吗?这个答案恐怕要谨慎乐观。趋势使然,老百姓读报的习惯还能再重新培养起来吗?老百姓不读报了,传统媒体需要转型,可真正转型成功的到底有几家呢?
传统都市类报纸不会彻底消失,总有一些口碑质量上乘的报纸能坚守下去,因为老百姓还需要她。需要她的公信,需要她的营养,但更多都市类报纸,衰落的命运到底能否出现转机?还真不好说。
这几年,受打击最大的新闻类刊物。传统刊物比快肯定比不过网络。第二是广告方面。现在广告客户投放重点都去网络媒体了,传统刊物投放比重少了太多。广告和发行是传统纸刊的两条重要收入来源,这两条腿同时受伤,自然是重创。
不过,我们传统报刊,就真的没有前途了吗?前两年图书行业景气更差,基本上被叫做夕阳产业了,这几年反而又繁荣了一些。图书新的趋势是精品化,这两年的产值长了不少,形势居然又好了起来。
报刊行业,与图书并不太一样,毕竟大部分报刊没有收藏意义。随看随丢的东西,与其印刷在纸张上,为何不放在移动端呢?还可以节省大量纸钱,更环保。
对于期刊,我觉得需要细分。受打击更大的应该是造纸的、印刷的,还有发行渠道商。但对做内容的人,不管在纸质还是网络,永远都是需要好内容,不管媒介是什么。
我在传统纸刊工作十几年,也算是见证了辉煌,到现在四周都是唱衰声。先说我工作的刊物,最近3年,每年发行增长30%左右,今年数字刚出来,2017年数字也差不多这个增幅。
我们没依靠任何行政手段,纯市场发行,靠读者一本本买,这几年成绩好得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确实有一些特殊性,读者定位主要在青少年,家长毕竟是不希望孩子沉迷手机的,所以更愿意买纸刊;其次,我们不是新闻类刊物,有时效性但不是特别强,躲过了跟网络比快的刀口。
对于未来,我们也有忧虑,所以在不断开发新渠道,纸刊没广告,我们有新媒体,现在新媒体的广告卖得不错。我们还开发了其他系列产品和服务,把内容多花元利用。这可能是传统报刊的一条出路吧。
最近几天,就在《南方周末》推出2018新年献词《把孤岛连成大陆》的同时,天津四家报刊——《渤海早报》《***风报》《***日100》《球迷》几乎同时停刊。据悉天津另一份周报《今晚经济周报》也已淡出市场。
仅以天津报业市场来看,如今仍有《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中老年时报》《新金融观察》《滨海时报》七份报纸正常出版。前六份报纸仍分属“天津日报”“今晚报”两家传媒集团。但格局已在调整的路上。
传统报业未来是否还有前途?最棘手的问题是,谁在买报纸,去哪买报纸?渠道不通,报亭消失,无处可买,做出的内容卖给谁?“90后”从来没有买报纸的习惯,“70后”“80后”忘记了曾经买报纸的习惯。但是,新媒体、自媒体占领流量数据,新的从业者是否真的会做内容吗?做出的内容真的有人看吗?
本人作为《***日100天》从起步到走向辉煌的亲历者之一,遥想2001年《***日100天》刚刚创刊之时,曾在天津掀起“橙色风暴”,因为这份报纸用橙色新闻纸印刷。时任天津日报集团社长总编辑的张建星先生为《***日100天》定下“关注精神变化,追踪物质感觉,放大生活细节”的办报宗旨,这句话至今仍可作为任何城市风尚传媒的指导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游戏行业资讯周报No.426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游戏行业资讯周报No.426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